《返回舱》,此词条收录于12/18,仅供参考
返回舱也被称为座舱,它的功能类似于车辆的驾驶室,是航天员往返太空时的主要乘坐区域。返回舱是封闭式的,并且前面有一个舱门供航天员进出。当返回舱和推进舱分离后,返回舱会带着航天员回到地球上,而推进舱则会被销毁。另一方面,轨道舱的功能就像是一颗人造卫星或者太空实验室,它会在太空中停留并继续运作一段时间。
与飞船其它载人舱段一样,返回舱有很高的密封性。但与轨道舱不同的是,返回舱在高温、高压作用下仍需保证气密性。返回舱返回时会在重力的作用下重新进入大气层,气流千变万化将使高速飞行的返回舱难以保持固定的姿态,因此必须把返回舱做成不倒翁的形状,底大头小,不怕气流的扰动。飞船返回舱的防隔热主要通过三种方法:一是吸热式防热,二是辐射式防热,三是烧蚀防热。返回舱在返回地面的过程中,一般都采用降落伞来降低其着陆速度。
美国的返回舱主要是猎户座飞船返回舱,中国的是神舟号飞船返回舱,前苏联/俄罗斯的是联盟号飞船返回舱,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返回舱。1961年4月12日,苏联发射世界第一艘载人飞船“东方”1号。尤里·加加林少校乘“东方”1号飞船用了108分钟绕地球运行一圈后,在萨拉托夫附近安全返回。1962年2月20日,美国发射载人飞船“水星”6号,航天员欧约翰·H·格伦中校驾驶“水星”6号飞船绕地球飞行3圈,历时4小时55分23秒,在大西洋海面安全返回。1967年4月23日,苏联用“联盟”号运载火箭发射第三代飞船“联盟”1号。4月24日飞船返回时,因降落伞故障,飞船坠毁于乌拉尔奥伦波克附近,航天员科马罗夫不幸遇难。1971年6月6日,苏联发射载有航天员多勃罗沃尔斯基、帕查耶夫和沃尔科夫和“联盟”11号飞船。飞船成功地实现了和“礼炮”1号空间站的对接、在轨运行24天后,在返回途中,返回舱空气泄露,返回地面时,人们发现未穿航天服的3 名航天员全部遇难。2016年11月18日,中国神舟十一号返回舱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,截至2023年10月31日,中国神舟号返回舱已成功执行6次载人返回任务。
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或用户自行上传发布,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不负任何法律责任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发送到本站邮箱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